運力供應總體充裕,沿海成品油運價基本保持穩定,沿海集裝箱運輸市場供需均有一定增長,但國際航線部分運力仍有可能梯級置換投放至國內市場,運力供過于求的情況仍將存在,運價低位運行的可能性較大,但沿海化學品和液化氣運輸需求略有增長,運輸市場發展平穩有序,適貨性更好的不...
水路運輸是以船舶為主要運輸工具、以港口或港站為運輸基地、以水域包括海洋、河流和湖泊為運輸活動范圍的一種運輸方式,我國沿海貨物運輸和內河貨物運輸統稱國內水路貨物運輸,水路貨物運輸合同,是指承運人收取運費,負責將托運人托運的貨物經水路由一港口或港站運至另一港口或港...
現代港口服務功能得到較好拓展,以集裝箱干線港和部分主要港口為,加快推進了內陸無水港等區域物流網絡設施的建設、區域口岸大通關、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發展,逐步發展現代物流、保稅期貨、國際貿易等現代港口功能,航運中心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上海、天津、大連、廈門、重慶、武漢...
國內水運集裝箱運輸市場相對,起步較晚,發展卻很快,經過近20年的發展,目前全國主要集裝箱口岸內貿集裝箱吞吐量已經占到全部吞吐量的27%左右,截止到目前為止,經營沿海內貿集裝箱運輸的船公司有18家,各家共同開設運輸航線達40[3]余條,每月航班達600[4]艘次...
結合區域開發和重大產業布局,新港區開發的前期工作和發展建設穩步推進,在完善港口布局的同時,形成了豐富的港口儲備資源,也為臨港工業發展、老港區的調整和轉移提供了空間,新港區的開發為沿海港口的長遠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內河水運建設多方面加快,“十二五”內河水運加快推...
建立必要的運力儲備,強化運輸組織協調,及時、優先保障重點物資運輸,提高我國海運船隊承運原油、鐵礦石、液化天然氣、煤炭、糧食等重點物資的保障能力,水上運輸是我國綜合運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正日益顯示出它的巨大作用,水上運輸自古就有,開放后更是取得了較快的發...
長江干線宜賓以下段提前面年達到原2020年規劃標準,長江干線數字航道加快建設,覆蓋蘭家沱至瀏河口段2800余公里,高等級航道體系基本形成,截至2015年底,西江航運干線提升至二級標準,京杭運河江蘇段、湘江、江漢運河、合裕線、珠三角高等級航道網等基本建成,全國內...
新增國家高等級航道2500公里左右,基本連接內河主要港口,世界前列港口建設提質增效,保障能力適度超前,此外,《關于大力推進海運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海運業高質量發展體系,服務品質和安全綠色智能發展水平明顯提高,綜合競爭力、創新能力...
圍繞自貿區建設的制度創新和政策創新有利于培育港口面向全球的競爭新優勢,科技創新成為轉型新動力,以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為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將深刻影響未來水運的發展,成為水運提供精細化、敏捷化、智能化服務的重要技術手段,逐步與傳統水運行業融合發展,成...
智慧物流的概念除了指智能化、信息化外,還包含了環保理念在內,未來的國內水運集裝箱應該朝著整合智能、綠色環保的方向努力,經過多次的市場打磨,逐步出現了規模化運營企業,在市場份額和運營意識上帶領行業的發展,也形成了寡頭壟斷,此階段,排名前面位的國內集裝箱運輸公司的...
從各省份水路貨運量情況來看,截至2021年11月我國水路貨運量排名的省份分別為安徽、浙江和廣東,貨運量分別為122804萬噸、99737萬噸和96858萬噸,我國雖國土遼闊,但由于人口數量較大,導致土地資源較為緊張,這對陸路運輸無疑增加了壓力,而我國水域面積遼...
十二五”沿海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完成總投資4870億元,新增千噸級及以上生產性泊位812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549個,新增通過能力23.2億噸,截至2015年底,沿海港口共有千噸級及以上生產性泊位5114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2207個,碼頭通過能力79億噸,其...
而我國水域面積遼闊,內河有長江、珠江兩大橫貫東西的內核水系,沿海(領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其中渤海為內海,為水路運輸提供了有利條件,得益于我國內河水運資源豐富、沿海水域面積遼闊的自然優勢,水路運輸作為經濟的運輸方式發展迅猛,為國內外企業的業務合作建立了...
圍繞自貿區建設的制度創新和政策創新有利于培育港口面向全球的競爭新優勢,科技創新成為轉型新動力,以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為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將深刻影響未來水運的發展,成為水運提供精細化、敏捷化、智能化服務的重要技術手段,逐步與傳統水運行業融合發展,成...
內河航運的貨物以大宗商品為主,其中砂石占80%+,縱觀公路、航空乃至管道運輸皆無法取代水路運輸,且整個內河航運幾乎都是整船運輸,同時存在季節性供需錯配,對資源匹配有持續性需求,貨物需求單一,存在季節性需求波動,長江、珠江流域各類碼頭數量達到8000+,其中民營...
2015年內河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31億噸,年均增長6.5%,礦建材料、煤炭、金屬礦石為主要貨類,占比60%以上,內河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179萬TEU,年均增長10.1%,其中長江三角洲水網地區集裝箱吞吐量增長很快,2015年達到54萬TEU,年均增長56....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多方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是邁向現代化、提升國際影響力的關鍵階段,也是經濟全球化繼續深入、新一輪科技蓄勢待發的發展階段,“十三五”水運發展將緊緊圍繞“四個多方面”的總體要求、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帶領,加快推進“四個交通”建設,突出改變創...
新常態下,“十三五”我國水運發展將呈現增速放緩、結構優化、動力轉換、品質提升的主要特點,在堅持內河建設攻堅的同時,加快進入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關鍵階段,沿海港口建設強度下降,功能拓展,我國沿海港口總體適應國民經濟發展,并將進入適度超前的階段,在運輸需求增長趨緩...
2018年,海峽兩岸間航運市場發展較好,兩岸間海上直航完成貨運量5022萬噸,同比增長0.5%,全年,兩岸間海上直航完成客運量215.4萬人次,同比增長9.3%,2019年,因兩岸縣市交流合作進一步增加,相關農產品和工業品貿易增多,兩岸間集裝箱運量預計增長10...
優化海運船隊結構,建設規模適度、結構合理、技術先進的專業化船隊,積極發展原油、液化天然氣、集裝箱、商品汽車滾裝和特種運輸船隊,提高集裝箱班輪國際運輸競爭力,有序發展干散貨船隊,鞏固干散貨運輸國際優勢地位,逐步發展中資郵輪運力,培育我國郵輪運輸品牌,擴大五星紅旗...
并且船型較小,大多采用1500噸-5000噸載重噸船舶,其中3000噸船舶為主力船型,各家船公司使用的集裝箱以租用為主,來源基本有兩個:一外貿淘汰的二手箱被私人購買后的私人出租方;二是國際箱公司比如GESEACO、TEX等箱租公司,隨著國內集裝箱運輸市場的快速...
從各省份水路貨運量情況來看,截至2021年11月我國水路貨運量排名的省份分別為安徽、浙江和廣東,貨運量分別為122804萬噸、99737萬噸和96858萬噸,我國雖國土遼闊,但由于人口數量較大,導致土地資源較為緊張,這對陸路運輸無疑增加了壓力,而我國水域面積遼...
同時水運、港口與城市在環境、交通、空間、水域等諸多方面的也將趨于加強,港城關系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優化海運船隊結構,建設規模適度、結構合理、技術先進的專業化船隊,積極發展原油、液化天然氣、集裝箱、商品汽車滾裝和特種運輸船隊,提高集裝箱班輪國際運輸競爭力,有序發...
國內運輸代理通常由每個港口管理部門處理,國際運輸代理有兩種形式:貨物總代理和不負責貨物運輸的運輸代理,貨運代理處理的業務包括組織貨物運輸,例如組織貨物裝卸等;以及組織旅客運輸;安排貨物的裝卸;為船舶和船員提供服務,處理各種手續;與金融有關的業務以及船舶租賃,貿...
同時水運、港口與城市在環境、交通、空間、水域等諸多方面的也將趨于加強,港城關系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優化海運船隊結構,建設規模適度、結構合理、技術先進的專業化船隊,積極發展原油、液化天然氣、集裝箱、商品汽車滾裝和特種運輸船隊,提高集裝箱班輪國際運輸競爭力,有序發...
到1958年擴大到18個站,共有集裝箱5971個,當時使用的集裝箱仿自蘇聯,為鐵木結構,長2米,寬1.25米,高2.45米,自重625公斤,載重2.5噸(后增至3噸),用卡車作為短途轉運工具,1956年,我國簽署《國際鐵路貨物運輸協定》,與中東歐國家開展集裝箱...
內河運輸船舶達到11.5萬,多數載重幅度在1500-5000萬噸,散貨船占了至少85%,這樣的一艘船,往往造價在幾百萬至上千萬不等;其中船東又以清一色航運世家為主,大部分是子承父業的船二代、船三代,平均每個船東擁有1-2艘船,平時以船為家,常年吃喝住行在船上,...
因此,水運的主要特點是運量大,成本低,非常適合于大宗貨物的運輸,是開展國際貿易的主要方式,是發展經濟和友好往來的主要交通工具,受自然條件的限制與影響大,即受海洋與河流的地理分布及其地質、地貌、水文與氣象等條件和因素的明顯制約與影響;對綜合運輸的依賴性較大,河流...
同時水運、港口與城市在環境、交通、空間、水域等諸多方面的也將趨于加強,港城關系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優化海運船隊結構,建設規模適度、結構合理、技術先進的專業化船隊,積極發展原油、液化天然氣、集裝箱、商品汽車滾裝和特種運輸船隊,提高集裝箱班輪國際運輸競爭力,有序發...
1996年12月由廈門實現儲運公司[1]運營的3000噸級“豐順”輪,裝載20個國際標準集裝箱首航廈門同益碼頭至上海龍吳碼頭,開啟了國內水運采用國際標準集裝箱運輸的先河,1997年3月份,南青公司[2]的“南青一號”輪開通了上海至蛇口固定班輪航線,同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