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電力現貨市場?電力現貨市場就像是一個“菜市場”,但賣的不是菜,而是電。發電企業(比如煤電廠、風電站)把電拿到市場上賣,用電側(比如售電公司、工廠)來買電。雙方根據供需情況實時討價還價,確定電的價格。比如,當用電需求高時(比如夏天開空調多),電價可能上漲;需求低時(比如半夜),電價可能下降。市場管理情況日報一部分的“市場管理情況”可以理解為“當天有哪些人參與了交易”。比如:●售電公司(350家):類似“中間商”,從發電廠買電再賣給用戶。●大用戶(5家):用電量很大的工廠或企業,可以直接買電。●發電企業(156家):生產電力的公司,比如煤電廠、核電站、風電場等。●發電機組(328臺):具體發電的設備,比如130臺煤電機組、117臺燃氣機組等。這些數據說明市場參與者很多,電力供應來源多樣(煤、氣、核能、新能源等),保障了供電穩定。虛擬電廠的電力交易平臺可以提供多元化的電力購售方式和合作機會。佛山市大用戶售電價錢
峰谷電價不是為了賺你的錢,發電廠全天候持續發電,但白天用電高峰與夜間低谷形成巨大落差。削峰填谷通過將部分高峰負荷轉移至低谷時段,使原本可能被浪費的谷期電力得到有效利用。峰谷電價的主要機制是利用價格這個杠桿,在電力負荷高峰時段實行高電價,在低谷時段實行低電價,以此來引導用戶主動調整用電行為,做到“移峰填谷”,即在用電高峰期減少用電量,而在低谷期增加用電量,從而達到優化整個電網運行的目的,終實現削峰填谷的目標。“峰谷電價,就是高峰時段用電貴,低谷時段用電便宜。用價格差異引導大家錯開高峰用電,既幫電網減壓,又能省電費。” 東莞市大用戶售電代理虛擬電廠通過提升電力系統的信息化水平,實現智慧能源管理。
售電公司在市場化交易中起到什么作用?售電公司是發電公司和用戶的“中間橋梁”,用戶在電力批發市場中購得電能,幫助其直面市場的電價波動風險,并應用適當的風險管理工具(如風險轉移、風險對沖等)加以應對,設計價格工具(售電套餐等)引導電力用戶的用電行為,在降低自身購電成本的同時改善用戶的用電特性,終實現電力資源的優化配置。電網、售電公司以及電力用戶每年在參與中長期交易前,均需要簽署電力零售合同,各方的權益和義務都會明確,零售用戶的供電仍由當地供電局統一運維無需改建,在不擴容等情況下依然使用原供電設備與線路用電。
政策紅利為虛擬電廠的規模化發展提供了關鍵支撐,南方能源監管局推動的 “分布式資源以聚合商模式參與現貨市場試點”,為廣深售電等企業搭建了合規運營的框架。廣東作為變革前沿,通過明確虛擬電廠的市場準入標準、交易規則與收益機制,降低了企業參與門檻。例如,對聚合容量超一定規模的虛擬電廠,給予調峰補貼與市場優先交易權;同時,“綠電直連” 政策的深化,讓虛擬電廠成為新能源消納的官方渠道。這些政策既規范了市場秩序,又激發了企業投資熱情,預計未來三年,廣東虛擬電廠聚合的調節能力將突破千萬千瓦,成為電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虛擬電廠通過優化能源調度和協調運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虛擬電廠的投資回報周期大概是多久?虛擬電廠的投資回報周期受多種因素影響,一般在3-6年左右,以下是不同場景下的大致情況:以儲能電站為例接入規模200萬千瓦的虛擬電廠:總投資約5.56億元,年收益可達1.26億元,靜態投資回收期約4-5年。10mw/20mwh鋰電儲能項目:年收入估算包括容量補貼200-300萬元、輔助服務400-800萬元、峰谷套利600-1200萬元、碳交易收益50-150萬元,總計1300-2450萬元;年支出估算包括設備折舊800-1000萬元、運維能耗150-300萬元、平臺服務費50-100萬元,總成本1000-1400萬元,凈利潤300-1000萬元,投資回收周期4-6年。虛擬電廠的建設促進了能源環保和碳減排的實施。佛山市大用戶售電價錢
虛擬電廠可以實現能源多元化和碳排放的降低。佛山市大用戶售電價錢
廣深售電在虛擬電廠業務開展過程中,十分注重與用戶的緊密合作。對于工業用戶,公司根據其生產用電特性,結合虛擬電廠的調控能力,為企業量身定制用電策略。當企業用電處于高峰時段,虛擬電廠可調配儲能設備或分布式能源補充電力,緩解用電壓力,減少企業因高峰電價產生的高額電費支出。對于商業用戶,如商場、寫字樓等,虛擬電廠能夠依據其營業時間和用電規律,合理安排電力供應,在保障電力穩定供應的同時,幫助商業用戶優化用電成本,實現多方共贏的局面,提升用戶在能源使用上的滿意度與經濟效益。佛山市大用戶售電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