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工業設計專業的張英在她的家鄉寧波創立了卓一設計,2015年正式入駐和豐創意廣場。“和豐的工業設計創新氛圍非常吸引我,主打‘做設計到和豐,要設計找和豐’,給我們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張英表示。創業十余年,張英帶領年輕團隊,設計了上千款實用且受市場歡迎的產品,與美的、小米、九陽、蘇泊爾、公牛等百余家企業建立合作關系,以穩健的設計創新能力得到業內好評,助力制造業企業實現轉型升級。
面對MidJourney等AI設計工具的沖擊,張英坦言,工業設計師目前無法被AI所替代。“設計師需要具備審美力、產品經驗和對材質的理解,而AI只能作為輔助工具和加速器,無法替代設計師的判斷和人文關懷。”張英表示,設計師要學會駕馭AI工具,同時積累經驗,提升設計能力與人文洞察力。 個性化定制服務興起,滿足用戶對家電外觀的獨特需求。產品設計家電設計張英
“傳統洗衣機視窗只是玻璃半透可視,為什么不讓它真正‘看見’衣物呢?”張英與美的公司一拍即合,率先在洗衣機領域探索AI智能。從商務溝通到市場調研、頭腦風暴、草圖創意、建模渲染、方案打磨、細節優化,前后歷時半年,張英團隊將“倫敦眼”的環形結構融入設計,改造成搭載AI攝像頭的“智能眼”,為每件衣物匹配準確的洗衣模式。這款先鋒產品一經上市就引發了業界的強烈反響,嵌入AI攝像頭的智能洗衣機,其特殊的AI衣物圖譜分析系統至今仍是行業競相研究的對象。產品設計家電設計張英設計品牌家電設計注重細節處理,展現匠心獨運之美。
概念設計與方案輸出
功能定義與架構設計
功能優先級排序:確定產品必須實現的基礎功能(如冰箱制冷)與增值功能(如智能溫控 APP)。
模塊化設計:將產品拆解為可單獨迭代的模塊(如主控板、電源模塊、外殼組件),便于后期升級維護。
外觀與交互設計
造型語言開發:結合品牌調性(如簡約、科技感、復古風)設計產品外觀,考慮線條、色彩、材質的統一性(如金屬質感提升質感,啞光材質減少指紋殘留)。
人機工程學優化:
操作界面:按鍵布局符合手指觸控習慣,顯示屏視角適應不同身高用戶。
便攜性:把手弧度、產品重量分布符合人體力學(如手持吸塵器的握感設計)。
安全性:邊角圓潤處理、防燙結構、兒童鎖功能等。
節能與低碳功能設計能效優化技術升級搭載變頻電機(如空調、冰箱)和智能溫控系統,根據實際負載動態調節能耗,避免 “待機功耗” 和 “過度運行”。
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接入設計:如戶外家電(露營冰箱)配備太陽能板,或智能家居支持電網雙向供電(將多余電能回饋電網)。
低碳使用場景構建鼓勵共享化功能:如大容量洗衣機支持 “多用戶分時段預約”,減少家庭重復購買;模塊化家電(如可拆卸吸塵器組件)滿足不同場景需求,避免功能閑置。
設計 “節能模式” 專屬界面 :通過 APP 或操作面板提示用戶當前能耗數據,引導養成低碳使用習慣(如洗衣機的 “冷水洗” 模式減少熱水能耗)。 環保材料在家電設計中普及,降低有害物質保障使用健康。
按設計方法分類:
功能導向型
設計邏輯:以技術參數為優先級,例如冰箱的保鮮技術(真空抽屜、濕度控制)、洗衣機的洗凈比優化。
典型應用:工業級廚房設備、專業清潔工具。
用戶體驗導向型
設計邏輯:以用戶行為數據為優化依據,例如智能家電的APP遠程控制、語音交互無障礙設計。
典型應用:智能音箱、掃地機器人。
美學導向型
設計邏輯:通過色彩、材質與形態創新塑造品牌辨識度,例如復古冰箱的圓角設計、家電一體化嵌入式面板。
典型應用:廚房電器、家居裝飾型家電。
可持續導向型
設計邏輯:貫穿全生命周期的環保策略,例如可回收材料占比提升(如生物基塑料)、能效等級優化(如一級能效空調)。
典型應用:太陽能家電、模塊化可升級家電。 堅守「安全底線思維」,從電路防護到材料阻燃構建多級安全保障網。卓一工作室家電設計
家電設計融入藝術裝飾,提升家居藝術氛圍。產品設計家電設計張英
人性化交互與便捷性操作
簡化直觀界面設計:觸控屏、語音控制(如智能音箱聯動家電)或手機 APP 遠程操控,減少物理按鍵復雜度,尤其方便老年人或科技新手。
一鍵式智能模式:如微波爐的 “智能解凍”“自動烹飪” 功能,通過預設程序簡化用戶操作步驟。
空間適配與收納優化
緊湊型設計:針對小戶型推出窄體冰箱、嵌入式洗碗機等,節省占地面積;可折疊、可伸縮結構(如折疊電熱水壺)便于收納。
模塊化布局:如櫥柜式蒸烤箱可嵌入廚房柜體,實現空間一體化,提升家裝美觀度。 產品設計家電設計張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