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的香氣是“靈魂”,通過聞香能快速辨別真假,重點關注這2種氣味差異。質量白酒香氣chun正自然,符合其香型特點:清香型無雜味,只有糧食的清香;濃香型窖香濃郁不刺鼻;醬香型醬香突出且層次豐富,聞起來舒適不沖鼻,即使湊近瓶口,也不會有頭暈、惡心的不適感。假貨白酒香氣異常,常見兩種情況:一是酒精味刺鼻,沒有糧食發酵的自然香氣,甚至帶有刺鼻的香精味,聞久了會讓人不適;二是香氣渾濁,可能夾雜霉味、酸味、塑料味等雜味,這是因為假貨多用劣質酒精和添加劑勾調,且儲存環境差,導致酒液變質產生異味。酒香漫過舌尖,盡是家鄉水土的芬芳。山西白酒專賣店
“李白斗酒詩百篇”,聽起來像是千杯不醉的酒仙?但真相可能讓你笑出聲——他喝的“酒”,說不定還沒現代啤酒度數高!古代人動不動“千杯不醉”,不是因為他們肝硬如鐵,而是當時的酒…真的像“酒精飲料”。下面就來扒一扒,古人喝酒到底有多野!1.古代酒≈醪糟湯?李白喝的是“啤酒”你以為古人喝的是50度的白酒?錯!宋朝以前,主流酒精度數不到10度,相當于現代啤酒。原因很簡單:技術限制:蒸餾技術元朝才普及,之前都是發酵酒,酒液渾濁,還帶米渣(參考甜酒釀)。武松打虎喝“三碗不過崗”?宋代米酒約5-8度,換成53度白酒,武松還沒上山就躺平了!冷知識:唐朝人用“綠蟻新醅酒”招待朋友,酒上飄著綠色泡沫,像不像精釀啤酒?2.古人拼酒量,拼的是膀胱!《三國演義》里“煮酒論英雄”,曹操劉備喝一天不醉?真相是:酒器玄機:漢代酒杯“爵”只有雞蛋大,一“斗”≈現在2升啤酒。行酒令是“拖延術”:投壺、飛花令、曲水流觴…玩一局半小時,邊喝邊排水,膀胱頂不住啊!神吐槽:換現代人穿越回去,怕是能喝趴整個盛唐!高度清香型酒酒融蓯蓉精華,兼具養生與美味。
漢代至唐代,是中國白酒(蒸餾酒)的萌芽階段,蒸餾技術的出現,為白酒誕生提供了關鍵條件。漢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煉丹術興起,煉丹家發明了“蒸餾器”(如青銅蒸餾器),用于提取dan藥成分,這種蒸餾技術后來被應用于釀酒,考古發現的漢代蒸餾器(如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青銅器具),結構與后世釀酒蒸餾器相似,證明當時已有蒸餾酒的初步嘗試,但此時蒸餾酒尚未普及,主流仍是發酵酒。唐代(618年-907年),經濟繁榮,釀酒業發達,文獻中開始出現“燒酒”“燒春”的記載,如白居易詩中“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這里的“燒酒”雖與現代白酒(高度蒸餾酒)仍有差異,但已采用蒸餾工藝,度數比傳統發酵酒高(約10-15度),口感更烈,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區,作為御寒飲品。唐代還出現了專門的釀酒作坊和酒肆,酒文化更加普及,為宋代蒸餾酒的發展打下基礎。
“嘗味”是品味白酒的關鍵,通過3個步驟,能喝出酒體的綿柔、醇厚與層次,避免“牛飲”浪費好酒。第一步“抿”,取少量酒液(約0.5-1毫升)入口,讓酒液輕輕接觸舌尖,感受酒的甜度,質量白酒舌尖會有明顯的綿甜感,無辛辣刺激;若入口即辣,說明酒體雜質多或工藝不佳。第二步“咂”,將酒液含在口中,輕輕咂嘴,讓酒液鋪滿整個口腔,接觸舌面、舌側,感受酒的酸度、醇厚度,清香型應爽凈無雜味,濃香型要醇厚豐滿,醬香型需細膩有層次,此時若有澀味、苦味且持續不散,多為劣質酒。第三步“咽”,緩慢咽下酒液,同時用鼻子輕輕呼氣,感受酒的余味(即“回味”),品質白酒余味干凈或悠長,如醬香酒余味帶甜,清香酒余味清爽;劣質酒余味短且可能帶有酸味、苦味等異味。獨酌月光下,酒是沉默的知己。
古人喝的酒度數整體偏低,且隨時代發展逐漸升高,可分為3個階段,與現代白酒度數相差甚遠。第一階段(新石器時代-漢代):度數3-5度,此時的酒是簡單發酵酒,用野果、谷物自然發酵制成,未經過濾和蒸餾,酒精含量極低,類似現代的“甜米酒”“果酒”,口感清甜,如商代的“醴”,度數約3度,普通人可大量飲用而不醉,《詩經》中“厭厭夜飲,不醉不歸”,正是因為度數低,才能長時間飲用。第二階段(唐代-宋代):度數5-15度,唐代出現初步蒸餾技術,宋代蒸餾工藝進一步發展,酒度數有所提升,但仍以發酵酒為主,蒸餾酒(燒酒)只在部分地區流行,此時的發酵酒(如黃酒)度數約5-10度,蒸餾酒(燒酒)度數約10-15度,比早期酒烈,但仍遠低于現代白酒,如宋代文人飲酒“淺酌慢飲”,就是因為度數雖升,但仍適合慢品。第三階段(元代-清代):度數15-30度,元代成熟蒸餾技術普及,蒸餾酒成為主流,度數提升至20-30度,清代部分蒸餾酒(如高度燒酒)度數可達30度以上,但仍低于現代白酒(多為40度以上),如清代《浪跡續談》中記載“燒酒,以高粱為上,其酒性烈,然度數不及西洋酒之高”,可見當時比較高度數也未超過40度,與現代53度醬香酒、60度清香酒差距明顯。酒體清澈透亮,散發淡淡蘋果清香。鄂爾多斯固態發酵酒品牌推薦
酒不上頭,飲后舒適,晨起不頭疼。山西白酒專賣店
白酒(蒸餾酒)的歷史雖晚,但中國釀酒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早期“酒”與現代白酒差異巨大。新石器時代(約公元前5000年),先民們利用野果、谷物發酵釀酒,此時的酒是未經蒸餾的發酵酒,度數低、易變質,多為果酒或米酒,考古發現的河姆渡遺址陶罐中,就有殘留的果酒痕跡,證明當時已有釀酒活動。夏商時期,釀酒技術逐漸成熟,出現了以谷物(如粟、稻)為原料的酒,商代甲骨文記載“酒”“醴”(甜酒)等字,且酒被用于祭祀和禮儀,形成了早期“酒禮”,如商王武丁時期的祭祀活動中,酒是重要祭品,此時的酒仍為發酵酒,度數約3-5度,口感清甜。西周至春秋戰國,釀酒工藝進一步發展,出現了“曲蘗釀酒法”(用酒曲發酵),酒的種類增多,有“酒”(糧食酒)、“醴”(甜酒)、“鬯”(香酒,用于祭祀),且形成了“酒禮文化”,如《禮記》中記載的飲酒禮儀,為后世酒文化奠定基礎。山西白酒專賣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