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質監測儀數據異常時如何進行人工修正?
在水質監測工作中,總氮水質監測儀等設備偶爾會因各種因素出現數據異常,這不僅影響監測結果的準確性,還可能誤導水環境評估與決策。此時,科學規范的人工修正就顯得尤為重要。人工修正并非隨意篡改數據,而是基于專業知識和標準流程,對異常數據進行合理校準,以還原水質的真實狀況。
明確異常類型,鎖定問題根源
總氮水質監測儀的數據異常通常表現為數值跳變、持續超標或低于檢測限等情況。在進行人工修正前,需先判斷異常類型:若是瞬時跳變,可能是水樣中氣泡干擾或電路瞬時故障所致;若持續偏高或偏低,則可能與試劑失效、光路污染相關。例如,當總氮水質監測儀顯示值突然飆升至正常范圍的 5 倍以上,且同期其他指標(如 COD)無明顯變化,可初步判定為突發性干擾,而非水質實際惡化,為后續修正提供方向。
核查設備狀態,排除外在干擾
總氮水質監測儀的數據異常常與設備運行環境或硬件狀態相關。人工修正的第一步是***檢查設備:查看采樣管路是否堵塞,避免因水樣抽取不暢導致的檢測偏差;檢查試劑瓶液位和保質期,防止因顯色劑失效造成總氮檢測值偏低;擦拭比色皿光路,***污漬對紫外光吸收的影響。若發現總氮水質監測儀的進樣泵壓力異常,需先維修設備再重新檢測,確保異常數據并非由機械故障引發。
校準儀器參數,進行平行驗證
當確認設備硬件無故障后,需對總氮水質監測儀進行校準。使用標準濃度的總氮標液進行多點校準,修正儀器的工作曲線;若儀器長期未校準,需重新設定空白值和斜率參數。校準后,取同一份水樣進行 3 次平行檢測,若相對偏差小于 5%,則以平均值修正異常數據;若偏差過大,需更換標液再次驗證。例如,總氮水質監測儀原顯示值為 15mg/L,經校準后平行樣均值為 8mg/L,且符合質控要求,可采用 8mg/L 作為修正值。
結合實際工況,遵循修正原則
人工修正需結合監測點實際工況,避免脫離現實的主觀調整。若總氮水質監測儀數據異常期間,監測區域有暴雨、排污口突發排放等情況,需參考歷史同期數據和周邊監測點數據綜合判斷。修正值不得超出合理波動范圍,如某河段總氮正常范圍為 1-3mg/L,異常值顯示為 0.1mg/L 時,修正值應參考上下游數據設定在合理區間,而非盲目套用校準值。
記錄修正過程,復盤優化流程
完成人工修正后,需詳細記錄總氮水質監測儀的異常現象、排查過程、校準數據和修正依據,形成完整檔案。定期復盤異常案例,分析總氮水質監測儀常見故障點,如試劑更換周期過短、環境溫度波動過大等,針對性優化維護方案,減少未來數據異常的發生。這一過程既是對本次修正的總結,也是提升監測系統穩定性的重要環節。
總氮水質監測儀數據異常的人工修正需兼顧科學性與嚴謹性,從根源排查、校準驗證到結合實際工況調整,每一步都需有章可循。只有規范修正流程,才能確保監測數據的可靠性,為水質管理提供準確有效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