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工況板式換熱器介質間內漏:隱蔽風險溯源,精細排查保安全
來源:
發布時間:2025-09-10
低溫工況(≤-10℃)下板式換熱器介質間內漏(冷熱介質通過板片缺陷或密封失效混合)具有極強隱蔽性,初期易被忽視,長期運行會導致低溫介質污染(如氫能混入空氣、電解液混入冷卻水)、設備腐蝕(如酸性介質混入低溫水),甚至引發(如可燃低溫介質與空氣混合)等重大安全事故。某鋰電工廠因內漏導致電解液污染冷卻水系,整批次電池報廢,損失超 300 萬元。從板片低溫脆裂到密封失效,從焊接缺陷到腐蝕穿孔,低溫特因使內漏成因更復雜,通過科學溯源與精細排查,可及時消除隱蔽風險,保障低溫工藝安全穩定。板片低溫脆裂與腐蝕穿孔是內漏的**原因,占比超 60%。低溫下板片材質脆化,沖擊韌性***下降,304 不銹鋼板片在 - 20℃以下沖擊韌性降低 60%,若存在微小劃痕(深度>0.1mm),運行中會快速擴展為裂紋,某 - 30℃工況的冷庫換熱器,板片劃痕擴展為 2mm 貫穿裂紋,導致鹽水與冷卻水混合,更換 316L 不銹鋼板片(-40℃沖擊韌性≥27J)后內漏消除。低溫介質腐蝕性增強(如 - 20℃時鹽水腐蝕性比常溫高 30%),會加速板片腐蝕穿孔,某低溫鹽水換熱系統 316L 板片運行 1 年出現點蝕穿孔,通過優化鹽水濃度(從 30% 降至 25%)并添加緩蝕劑,腐蝕速率降低 70%,后續運行 2 年無內漏。此外,板片表面鈍化層在低溫下易破壞(如低溫介質沖刷、化學清洗過度),某設備因低溫清洗時酸濃度過高,鈍化層受損,3 個月內出現銹蝕穿孔,重新鈍化處理后恢復耐腐蝕能力。密封系統低溫失效導致介質串流,引發內漏。密封墊低溫老化硬化會使密封面貼合間隙增大,普通 EPDM 密封墊在 - 40℃以下彈性保持率降至 60%,無法阻斷介質滲透,某 - 35℃工況的氫能換熱器,密封墊老化導致氫氣微量滲入空氣側,通過氦檢漏檢測發現泄漏率達 1×10??Pa?m3/s,更換全氟醚橡膠(FFKM)密封墊(-60℃彈性保持率≥75%)后泄漏率降至 1×10??Pa?m3/s 以下。密封墊安裝錯位(如低溫下操作不便導致偏離密封槽)會形成介質通道,某安裝現場因低溫導致密封墊變硬,安裝時出現 2mm 偏移,運行后低溫介質通過間隙串流,重新對齊安裝并涂抹低溫潤滑脂后內漏解決。多流道換熱器中某前列道密封失效,會導致該流道介質與其他流道混合,某四流道低溫溶液換熱器,U 型流道密封墊損壞,工藝溶液混入冷卻流道,拆解后更換對應密封墊并逐一檢測其他流道,確保無遺漏。焊接缺陷與低溫應力釋放加劇內漏風險,需重點關注。大型拼接板片的焊接處若存在虛焊、未焊透等缺陷,低溫下焊接應力會緩慢釋放,導致焊縫開裂,某 - 196℃工況的 LNG 換熱器,拼接焊縫因應力釋放出現 0.5mm 裂紋,引發 LNG 與復熱介質混合,重新焊接后進行低溫時效處理(-196℃保溫 2 小時),消除內應力,后續運行 3 年無內漏。板片與法蘭焊接處低溫下易出現熱應力裂紋,某低溫設備法蘭焊接處因溫度驟變(從常溫直接通入 - 40℃介質)出現裂紋,采用梯度降溫(每 10 分鐘降 5℃)并重新焊接,熱應力裂紋消除。此外,焊接過程中引入的雜質(如氧化鐵)在低溫下會加速腐蝕,形成內漏通道,某焊接處因雜質導致局部腐蝕,通過無損檢測(UT)定位后修復,內漏問題解決。低溫工況下內漏排查需采用專業方法,突破隱蔽性難題。介質濃度檢測可精細定位內漏,如在冷卻水中檢測電解液離子濃度、在空氣中檢測氫氣純度,某鋰電工廠通過檢測冷卻水中鋰離濃度,發現內漏并鎖定泄漏流道,比傳統壓力檢測提前 7 天發現問題。低溫水壓試驗(用 - 10℃乙二醇溶液,壓力 1.5 倍設計壓力)結合氦檢漏技術,可檢測微小泄漏(泄漏率≤1×10??Pa?m3/s),某氫能換熱器通過該方法,發現 0.1mm 板片微裂紋,避免氫氣泄漏風險。溫度場監測可輔助判斷內漏,內漏部位因介質混合會出現局部溫度異常,某低溫換熱器通過紅外熱成像儀,發現局部溫度比正常區域高 5℃,拆解后確認板片穿孔,及時修復。預防低溫內漏需建立全周期管控機制:選型時優先選用耐低溫、抗腐蝕材質(如鈦材、316L 不銹鋼);安裝時確保焊接質量,進行 100% 無損檢測;運行中定期監測介質濃度與溫度場,每季度進行氦檢漏;停機時徹底排空流道介質,避免低溫腐蝕與凍裂。某新能源產業園通過這些措施,低溫換熱器內漏故障發生率從每年 8 次降至 1 次,未再發生因內漏導致的安全事故與經濟損失。低溫工況板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