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棚燈的照明效果如何評估?
在工業廠房、物流倉庫、大型商超等高大空間場景中,高天棚燈的照明效果直接影響作業效率、安全性和能耗成本。近日,中國照明學會聯合多家行業企業發布《高天棚燈照明效果評估技術規范》(以下簡稱《規范》),初次明確提出以顯色指數(CRI)、照度均勻度、眩光指數(UGR)為重要的綜合評估體系,并引入智能調光、節能效率等創新維度,為行業樹立科學方向。
顯色指數:還原物體真實色彩,提升作業精確度
高天棚燈的傳統評估側重于亮度(流明值),但《規范》強調,顯色指數(CRI)是衡量照明質量的關鍵。CRI值越高(至高100),燈光還原物體真實色彩的能力越強。例如,在紡織分揀倉庫中,若使用CRI<60的低顯色燈,工人易混淆深藍與黑色布料,導致分揀錯誤率上升20%;而改用CRI≥80的高天棚燈后,錯誤率可降至5%以下。
“顯色指數直接影響視覺舒適度和作業效率。”中國照明學會專業人員王教授指出,“《規范》要求工業場景高天棚燈CRI不得低于70,食品加工、精密制造等對色彩敏感的場景需達到85以上。”
照度均勻度:消除“明暗死角”,降低視覺疲勞
照度均勻度指工作區域內很小照度與平均照度的比值,是評估燈光分布合理性的重要指標。《規范》規定,高大空間作業面的照度均勻度應≥0.7(國際標準為0.6),否則易導致工人頻繁調整視線焦點,引發視覺疲勞。
以某汽車裝配車間為例,改造前使用傳統金鹵燈,照度均勻度只0.55,工人投訴“燈光刺眼且地面有陰影”;更換為帶透鏡設計的LED高天棚燈后,均勻度提升至0.78,車間事故率下降15%。企業負責人表示:“均勻度提升不只關乎安全,更減少了因燈光問題導致的停工返工。”
據中國照明電器協會統計,2023年國內高天棚燈市場規模突破80億元,但符合新評估標準的產品不足40%。專業人員呼吁,企業需加快從“亮度競爭”轉向“質量競爭”,通過優化光學設計(如采用反光杯、透鏡組合)、集成智能控制模塊,推動行業向高效、舒適、低碳方向轉型。正如《規范》起草組負責人所言:“一盞好燈,不但要照亮空間,更要守護人的視覺健康與作業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