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子交換膜(PEM)的技術特點
主要功能是在電場作用下高效傳導質子(H?),通常要求質子傳導率達到0.01 S/cm以上,且需在一定濕度下保持傳導能力(全氟磺酸膜需濕度輔助,部分新型膜可在低濕度下工作)。
需耐受燃料電池運行中產生的強氧化環境(如雙氧水、自由基)和酸堿腐蝕,長期使用(數千小時)后性能衰減率低,尤其全氟類膜化學穩定性突出。
需有效阻止氫氣(陽極)和氧氣(陰極)交叉滲透,避免氣體混合導致效率下降或安全風險,膜的致密結構是關鍵(如全氟磺酸樹脂的結晶區與無定形區協同作用)。質子傳導依賴水分子形成“質子通道”,但含水率過高可能導致膜溶脹變形,過低則傳導率下降,因此需在濕度敏感性與穩定性間平衡(部分改性膜可降低濕度依賴)。
需具備一定的拉伸強度和耐疲勞性,以承受組裝壓力和長期運行中的干濕循環、溫度循環(通常工作溫度范圍為60-100℃,高溫PEM膜可拓展至120-180℃,適配更高效系統)。
主流材料為全氟磺酸膜(如杜邦Nafion),兼具高傳導性和穩定性,但成本高、高溫下易脫水;新型替代材料包括部分氟化膜、非氟聚合物膜(如芳香族聚合物)、復合膜(添加無機納米粒子增強穩定性)等,側重降低成本或提升高溫低濕性能。
膜厚度逐漸減小(從數十微米向幾微米發展),可降低質子傳導阻力、減少材料用量,但需平衡機械強度和氣體阻隔性,對制備工藝要求極高。
需與電極催化劑層(如Pt/C)形成良好界面接觸,避免界面電阻過大,部分膜通過表面改性(如引入官能團)增強與催化劑的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