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正向設計強調從項目策劃階段即采用BIM技術進行全專業協同設計,通過參數化建模、實時協同和規則校驗實現設計優化。其優勢在于數據的一貫性與可追溯性,能夠明顯減少設計變更和施工返工。目前,正向設計在大型復雜項目(如超高層建筑、交通樞紐)中逐步推廣,但受限于設計習慣、技術門檻和行業標準缺失,中小型項目應用仍不廣。在正向設計的實踐中,行業亟需能夠支持全流程協同的本土化工具。以CNCCBIMOpenRoads為例,作為Bentley公司針對中國交通工程領域開發的BIM設計平臺,其深度融合了國內設計規范與工程實踐需求,成為推動正向設計落地的重要工具。OpenRoads不僅支持道路、橋梁、隧道的三維參數化建模,還通過動態關聯設計功能,實現了地形、路線、結構物的實時協同修改,大幅減少了傳統設計中因專業割裂導致的返工問題。在成渝高速、深中通道、鄂州機場、梅觀高速等大型基建項目中,OpenRoads已成功驗證其在復雜工程中的技術優勢。LOD(模型詳細程度)等級越高,BIM模型的制作成本相應增加。無錫房地產用BIM模型24小時服務
模擬性并不是只能模擬設計出的建筑物模型,還可以模擬不能夠在真實世界中進行操作的事物。在設計階段,BIM可以對設計上需要進行模擬的一些東西進行模擬實驗。例如:節能模擬、緊急疏散模擬、日照模擬、熱能傳導模擬等;在招投標和施工階段可以進行4D模擬(三維模型加項目的發展時間),也就是根據施工的組織設計模擬實際施工,從而確定合理的施工方案來指導施工。同時還可以進行5D模擬(基于4D模型加造價控制),從而實現成本控制;后期運營階段可以模擬日常緊急情況的處理方式,例如地震人員逃生模擬及消防人員疏散模擬等。BIM模型不僅能繪制常規的建筑設計圖紙及構件加工的圖紙,還能通過對建筑物進行可視化展示、協調、模擬、優化,并出具各專業圖紙及深化圖紙,使工程表達更加詳細。杭州警告分析BIM模型共同合作建筑幕墻單元的劃分應參照實際施工分段,嵌板尺寸誤差不得超過±3mm。
目前,BIM模型的創建,大多是基于圖紙進行三維轉換,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解決設計過程中的錯漏補缺等問題,但是由于模型攜帶的信息都是圖紙上呈現的,其應用有限。為了對BIM進行更深入的應用,近年來,國家開始提出BIM正向設計。BIM正向設計以三維BIM模型為出發點和數據源,完成從方案設計到交付的全過程任務。在項目全過程中,利用建筑信息數據的傳遞集成,在全過程設計及項目管理中進行可視化溝通、三維協同、設計優化、綠色性能模擬與質量管控等應用,實現一模多用,減少重復性工作。
利用方案模型,在一次次深化與升級中,將不斷增加的建筑信息數據,進行積累和集成,在項目各個階段發揮不同的作用。BIM模型應用需要基于BIM軟件。一般來說,BIM軟件通過參數化建模,能進行以下應用,為項目提質提效。1.項目場地比選建立場地BIM模型。借助軟件分析項目選址的各項因素,如交通的便捷性、公共設施服務半徑等。根據分析結果,評估項目選址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判斷是否需要調整項目選址。 2.概念模型創建 概念模型構建的目的是建立項目三維概念模型,依據模型分析判斷項目與周邊城市空間、群體建筑各單體間的適宜性,以及建筑的體量大小、高度和形體關系,并運用軟件進行初步的日照和通風模擬分析,形成Z終成果。給排水系統需標注管徑、流速與坡向,水力計算數據應與模型保持同步。
BIM工程師應是充分了解BIM相關的管理、技術、法規的知識與技能,綜合素質較高的專業人才,既要有一定的理論水平和建模基礎,還要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和組織管理能力。近年來,隨著國家及地方BIM政策文件的相繼出臺,BIM技術的應用已深入到行業、企業及各類項目,全員應用BIM的時代已經來臨。《2016-2020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綱要》 [4] 明確提出:到2020年末實現企業BIM團隊管理一體化應用;到2020年末,90%建設項目采用BIM技術進行管理。BIM的應用也由過去ZF的鼓勵變成了強制,組建BIM團隊、掌握BIM技能、應用BIM管理成為企業生存的中樞。歷史建筑保護中,BIM模型能完整記錄修繕過程并建立數字化遺產檔案。宿遷國產BIM模型
高校BIM教學聯盟成立,首批23所院校參與課程共建。無錫房地產用BIM模型24小時服務
2025中國國際BIM技術博覽會于8月12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啟幕,本屆展會以"數字建造·智慧協同"為主題,展覽面積突破8萬平方米。住建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在開幕式發布了《BIM技術應用成熟度白皮書》,指出國內設計階段BIM應用率已達89%,較2020年提升37個百分點。主展區特別設置"新基建專項展",集中展示BIM與5G基站、城際高鐵等新型基礎設施的融合應用。值得注意的是,主辦方采用BIM+VR技術搭建了線上云展館,實現展位三維導航與展品交互式查看功能,首日線上用戶訪問量即突破12萬人次。無錫房地產用BIM模型24小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