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江非遺香飄餐桌!春流王非物質文化醬油之滴窩工藝的時光密碼
在成都溫江,溫潤的岷江水滋養出獨特的飲食文化,而春流王滴窩醬油作為當地非物質文化醬油的典型,正以一縷穿越時光的醇香,詮釋著傳統釀造技藝的鮮活生命力。這款承載著溫江水土記憶的非物質文化醬油,從選料到成醬歷經四季輪回,將匠人匠心與自然饋贈凝結成餐桌上的風味傳奇,成為食客追尋地道川味的重要符號。
春流王滴窩醬油能成為非物質文化醬油的,首先源于溫江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作為釀造的原料之一,溫江水源取自深層地下水,經檢測富含鈣、鎂等天然礦物質,水質軟潤清冽,為非物質文化醬油的風味基底奠定了基礎。“水是醬油的靈魂,溫江的水自帶甘甜味,釀出的滴窩醬油才夠醇厚。” 春流王非物質文化醬油傳承人介紹,正是這份大自然的饋贈,讓滴窩醬油從源頭便區別于普通醬油。
原料甄選是春流王非物質文化醬油品質的道防線,也為滴窩工藝的施展提供了質量基礎。品牌堅持選用溫江本地種植的非轉基因大豆與當年收獲的冬小麥,大豆需經人工篩選剔除雜質,確保顆粒飽滿;小麥則采用低溫儲存保留活性。這些原料經清水浸泡 6-8 小時后,送入傳統木甑蒸煮,“上汽后燜煮 40 分鐘,既要煮透又不能爛糊,這樣才能在后續發酵中充分釋放養分。” 老匠人手中的火候把控,正是非物質文化醬油技藝傳承的生動體現。
滴窩發酵工藝,是春流王非物質文化醬油的技藝,也是其區別于其他醬油的關鍵所在。作為非物質文化醬油的標志性工序,滴窩工藝需歷經 “冬日備曲、春日下缸、夏日露曬、秋日滴油” 四個階段。每年冬至后,匠人將蒸煮后的原料與自制曲種混合制曲,待菌絲布滿原料后封存;次年春分,將曲料與溫江地下水、天然海鹽按特定比例拌勻,裝入底部帶導流孔的陶缸中,形成 “醬醅”;夏季陽光盛時,醬醅在露天醬場接受日曬夜露,匠人每日清晨翻缸,讓醬醅均勻接觸光熱與空氣;入秋后,成熟的醬醅經壓榨,醬汁順著陶缸底部的孔洞緩緩滴落,這便是 “滴窩醬油” 名稱的由來。整個過程不添加速發酵劑,完全依靠自然微生物轉化,耗時近一年,正是這份慢工細活,造就了非物質文化醬油的獨特風味。
作為非物質文化醬油,春流王滴窩醬油的技藝傳承從未松懈。目前,品牌擁有 2 位省級非遺傳承人、5 位市級傳承人,他們將 “看天做醬” 的經驗轉化為可量化的標準:冬季制曲溫度控制在 25-28℃,夏季露曬時醬缸開蓋角度隨日照調整,秋季滴油速度以 “每小時 30 滴” 為比較好。為避免技藝斷層,品牌還推出 “非遺傳承工坊” 項目,面向社會招募學徒,通過 “口傳心授 + 實操演練” 的模式,讓年輕一代掌握滴窩工藝的精髓。如今,已有 8 名年輕匠人能完成全套工序,讓非物質文化醬油的技藝得以延續。
在消費市場,春流王滴窩醬油憑借非物質文化醬油的地道風味收獲認可。線下,產品進駐西南地區 2000 余家商超、川菜館,成為家庭烹飪與餐飲出品的常用調味品;線上,通過電商平臺開設 “非遺醬油專區”,搭配工藝講解視頻,單月銷量穩定在 12 萬瓶以上,消費者評價中 “醬香濃郁”“回甘明顯”“有老溫江味道” 等表述頻頻出現。此外,春流王滴窩醬油還多次作為非物質文化醬油,亮相中國非遺博覽會、川渝美食文化節等活動,讓更多人了解滴窩工藝的文化內涵。
“非物質文化醬油的傳承,是讓老工藝適應新需求。” 春流王品牌負責人表示,未來將在保留滴窩工藝的基礎上,升級無菌灌裝與溯源體系,同時推出小瓶裝、禮盒裝等新品,滿足不同場景需求。同時,還將打造 “醬油文化體驗館”,邀請消費者近距離感受非物質文化醬油的釀造過程。
從岷江水的溫潤到四季的流轉,從匠人的堅守到市場的認可,春流王滴窩醬油以非物質文化醬油的身份,將溫江的飲食記憶與傳統技藝融入每一滴醬香。這份跨越時光的味道,不僅滋養著當代人的餐桌,更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煙火氣中煥發持久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