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C系統由哪幾部分組成?
一、組成部分(五大模塊)1. 人機交互單元(Human-Machine Interface, HMI)功能定位:操作人員與 CNC 系統的 “溝通橋梁”,負責程序輸入、參數設置、加工狀態監控與故障診斷。硬件 / 軟件:硬件:操作面板(含功能按鍵、旋鈕、手輪)、顯示屏(多為觸摸屏,顯示加工坐標、程序、轉速、進給率等)、數據輸入接口(U 盤、網線、RS232 接口,用于導入加工程序)。軟件:系統操作界面(如 FANUC 的 GUIDE 界面、西門子的 ShopMill/ShopTurn 界面)、程序編輯器(支持手動編寫 / 修改 G 代碼、M 代碼)、狀態監控模塊(實時顯示刀具位置、主軸負載、報警信息)。典型場景:操作人員通過面板輸入 “主軸正轉(M03)” 指令,或通過 U 盤導入 CAD/CAM 生成的加工程序,同時在顯示屏上觀察刀具是否按預設路徑運動,若出現 “超程報警”,界面會立即提示故障原因(如 X 軸超出限位)。2. 計算機數控單元(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 Unit, CNC 單元)功能定位:CNC 系統的 “大腦”,負責加工程序的解析、運算與邏輯控制,是系統的決策模塊。硬件 / 軟件:硬件:處理器(CPU,如工業級單片機、嵌入式芯片)、存儲器(ROM 存儲系統程序,RAM 存儲用戶程序和加工參數)、總線(連接各模塊的數據流通道)。軟件:系統管理程序(負責調度各模塊工作)、程序譯碼程序(將 G 代碼 / M 代碼翻譯成系統可識別的 “中間指令”,如將 “G01 X100 Z50 F100” 譯為 “X 軸移動 100mm、Z 軸移動 50mm,進給速度 100mm/min”)、插補運算程序(功能!通過計算刀具路徑的 “中間點”,實現直線、圓弧或復雜曲面的平滑運動,例如加工圓弧時,系統會實時計算每毫秒的 X/Y 軸坐標,確保軌跡精細)、參數管理程序(存儲機床精度補償參數、刀具補償參數等)。關鍵作用:將 “靜態的加工程序” 轉化為 “動態的運動指令”,并確保各軸運動的協調性(如多軸聯動時,各軸速度需按比例匹配,避免軌跡偏移)。3. 可編程邏輯控制單元(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PLC)功能定位:CNC 系統的 “手腳協調器”,負責控制機床的 “輔助動作”(非切削運動),實現與 CNC 單元的邏輯配合。硬件 / 軟件:硬件:PLC 模塊(含輸入 / 輸出接口,即 I/O 接口)、繼電器、接觸器(用于驅動電機、電磁閥等執行元件)。軟件:PLC 程序(由機床廠家編寫,基于梯形圖或指令表,控制輔助動作邏輯)。控制對象(輔助動作):開關量控制:主軸啟停(M03/M05)、冷卻液開關(M08/M09)、刀具更換(M06,控制刀庫旋轉、機械手抓取刀具)、工件夾緊 / 松開(如液壓卡盤的松緊)、安全門開關(安全門未關時,禁止機床啟動)。信號交互:向 CNC 單元反饋輔助動作狀態(如 “刀具已換好”“工件已夾緊”),若輔助動作故障(如冷卻液不足),則向 CNC 單元發送 “暫停信號”,避免加工異常。與 CNC 單元的區別:CNC 單元控制 “精密切削運動”(如 X/Y/Z 軸的進給),PLC 控制 “粗動作的邏輯配合”(如開關、啟停),二者通過 “信號接口” 實時通信,確保加工流程連貫(如 CNC 單元指令 “主軸啟動” 后,PLC 驅動主軸電機轉動,待主軸達到設定轉速后,PLC 反饋 “主軸就緒”,CNC 單元才開始執行切削運動)。4. 伺服驅動單元(Servo Drive Unit)功能定位:CNC 系統的 “動力放大器”,負責將 CNC 單元輸出的 “弱電指令信號” 轉化為 “強電驅動信號”,驅動伺服電機運轉。硬件:伺服驅動器(部件,含電流環、速度環、位置環的閉環控制電路)、功率模塊(如 IGBT,用于放大電流,驅動電機)、反饋接口(接收伺服電機的位置 / 速度反饋信號)。工作原理(閉環控制):CNC 單元向伺服驅動器發送 “位置指令”(如 “X 軸移動 10mm,速度 1000mm/min”);伺服驅動器將指令轉化為 “電流信號”,驅動伺服電機轉動;伺服電機上的 “反饋元件”(如編碼器、光柵尺)實時檢測電機的實際位置 / 速度,并將信號回傳給伺服驅動器;伺服驅動器對比 “指令值” 與 “實際值”,若存在誤差(如實際只移動了 9.99mm),則自動調整輸出電流,修正電機轉速,直至誤差小于允許范圍(通常為 0.001mm 以內)。關鍵作用:決定機床的 “動態響應速度” 和 “運動精度”—— 質量的伺服驅動單元可實現 “指令下發后毫秒級響應”,避免加工時出現 “過沖”(超過目標位置)或 “滯后”(跟不上指令速度)。5. 檢測反饋單元(Detection & Feedback Unit)功能定位:CNC 系統的 “眼睛”,負責實時檢測機床運動部件的 “實際位置、速度、負載”,為伺服驅動單元和 CNC 單元提供 “閉環控制依據”,確保加工精度。硬件(反饋元件):位置反饋元件:編碼器(多安裝在伺服電機軸端,分為增量式和式,檢測電機轉動的圈數和角度,間接計算機床移動距離,適用于半閉環控制);光柵尺(安裝在機床導軌上,直接檢測工作臺的實際移動距離,精度更高,適用于全閉環控制,常用于高精度磨床、加工中心)。速度反饋元件:測速發電機(輔助檢測電機轉速,部分系統已集成到編碼器中)。負載反饋元件:電流傳感器(檢測伺服電機的負載電流,若電流過大,說明切削負載超重,系統會自動降速或報警,保護刀具和機床)。關鍵作用:沒有反饋的 “開環控制”(如步進電機系統)易因負載變化或機械間隙導致誤差,而反饋單元通過 “實時修正”,將加工誤差控制在微米級,是 CNC 機床高精度的保障。二、各部分協同工作流程(以 “銑削加工” 為例)人機交互:操作人員通過 HMI 導入加工程序,設置刀具補償參數(如刀具半徑補償),按下 “啟動” 按鈕;CNC 單元:解析程序,生成 X/Y/Z 軸的運動指令,同時向 PLC 發送 “主軸啟動”“冷卻液開啟” 的指令;PLC:驅動主軸電機啟動、冷卻液泵工作,待主軸達到設定轉速后,向 CNC 單元反饋 “準備就緒”;伺服驅動 + 反饋:CNC 單元向伺服驅動器發送位置指令,驅動器驅動 X/Y/Z 軸伺服電機轉動,光柵尺 / 編碼器實時反饋實際位置,驅動器動態修正誤差,確保刀具按程序路徑運動;加工監控:HMI 實時顯示加工坐標、主軸負載等狀態,若出現 “刀具磨損”(負載電流異常)或 “超程”(反饋位置超出限位),PLC 或 CNC 單元會立即觸發報警,暫停加工。
綜上,CNC 系統的五大組成部分是 “指令輸入→決策運算→邏輯配合→動力驅動→精度反饋” 的完整閉環,其中CNC 單元(決策)、伺服驅動(動力)、反饋單元(精度) 是決定機床加工能力的三要素,而 HMI(交互)和 PLC(輔助)則確保操作便捷性與加工安全性。
東莞京雕教育擁有自己的實體工廠,既有教學大綱案例練習,又有每日出貨訂單案例打樣練手,20年行業經驗,開設CNC數控技術班、UG編程班、北京精雕班、車銑復合班、五軸編程調機班、浮雕、吸塑、滴塑技術班等,學會為止安排工作。
我們的培訓模式是產教融合的模式,現有廠地上萬平米,擁有70多臺各種數控設備,包括三菱、發那科、新代、北京精雕、車銑復合、五軸機等先進設備,讓學員能夠在實操練習中獲得更多的技能和經驗,培養真正實用的CNC數控技術人才。
我們的使命是:讓更多的年輕人學到一技之長,讓更多的年輕人生活越來越幸福。